朝华传媒认为,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市场竞争尤为激烈,在租车行业的竞争也在不断上演,企业为了扩大品牌知名度,Uber中国和滴滴传出合并消息。
21日,一则关于“Uber和滴滴要休战”的消息引发市场关注。媒体援引彭博社报道称,Uber的投资者已经向公司管理层传达了一个信息:是时候停止在中国的消耗战了。报道中还提及Uber中国与滴滴合并的潜在可能。随后,滴滴出行和Uber中国通过回应否认了上述传闻,并称不会对流言做评论。
Uber中国要并入滴滴?
彭博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数家机构投资者正在推动Uber与滴滴出行签订一项合作协议,为了阻止Uber计划为扩大在华市场份额投入的数十亿美元。
报道称,Uber和滴滴的投资者在讨论上述潜在交易的可能性,其中一位Uber的投资者称,他已经和有意停火的滴滴股东进行了10多次会议和电话磋商。此外,滴滴总裁柳青曾与Uber两位高层见过面。彭博还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投资者已建议Uber中国由滴滴接收,Uber则成为滴滴公司的小股东。
对于上述传闻,滴滴表示:“我们并无类似计划,也不对市场流言做过多评论。”Uber中国也回应称,“我们从不对谣言和揣测做评价”,并表示,“公司第二季度发展非常迅猛,多个城市处于领先地位。”
滴滴Uber融资战正酣
Uber和滴滴在为争夺控制中国市场的主导地位而战,双方均为了市场份额采取对司机的激励措施和对乘客的免费乘坐机会,追赶着彼此的融资步伐。
2016年6月2日,Uber宣布获得来自沙特阿拉伯公共投资基金的35亿美元投资——这也是Uber融资史上的单笔最大投资。6月16日,滴滴出行宣布完成了新一轮总额45亿美元的股权融资;招商银行还将为滴滴牵头安排达25亿美元的银团贷款,中国人寿进行了约3亿美元的长期债权投资。这也意味着,滴滴本轮融资的实际总额高达73亿美元。
滴滴出行更早已经历了一次与竞争对手的联姻——2015年2月14日,曾经的“死对头”滴滴打车、快的打车联合宣布两家实现战略合并。业内分析认为,合并主要由背后资本推动。在合并之前,整个2014年,滴滴、快的为竞争市场份额,在补贴上凶猛“烧钱”,双方陷入了非理性的消耗战,同时导致上市希望渺茫。
但之后,国内约租车市场上并未形成滴滴一家独大的局面,Uber进入中国接替快的成为滴滴的劲敌,此外,神州专车、易到用车、AA租车等国内参与者至今仍然活跃。
■观察
“用户福利缩水是趋势”
与上次滴滴、快的合并类似,对于此次传言,市场上用户普遍担心在于服务提供水准会否下滑,以及红包补贴是否停止。
一位投资界人士表示,所谓互联网模式或者互联网思维,大都是早期先扩张增大规模,利用规模效应降低成本,再以寻求垄断效应的方式获得盈利。
该人士称,有很多逻辑和公司证明了这一点,如百度搜索,在谷歌退出后,搜狗、UC、360等厂商从技术和市场上无法与之抗衡,也由此造成百度前几年“躺着赚钱”的状况。从这个角度,垄断移动出行市场后的公司势必要将盈利提上日程,给用户的“福利”一定会缩水。
事实上,综合了各种补贴和优惠活动后,国内专车用户已经感知到专车价格在逐渐上涨。双方高管亦多次表态,砸钱补贴的手段终究是不可持续的。因此两家更在产品层面PK,以求黏住用户。
记者了解到,Uber拼车产品运营所采用的“一口价”机制即将会在人民优步上应用,遭遇拥堵和天气等意外情况,系统也只会按照自动生成的价格收取。滴滴最近则在安全上大做文章:6月份推出了“紧急求助”、“号码保护”等一系列设计。(刘夏)
■延展
多家IT公司“化敌为友”
在中国,由背后投资者积极驱动,并最终促成的同业竞争的互联网公司合并已经成为一种热门现象,尽管公司的创始人最初大都很不情愿。
2015年,诸多互联网科技企业经历了“化敌为友”的奇妙过程,除了滴滴打车、快的打车战略合并,还有大众点评、美团网,赶集网、58同城、携程、去哪儿,世纪佳缘、百合网等。
2015年10月8日,大众点评与美团宣布合并,被视为资本寒冬下抱团取暖之举。11月,美团网CEO王兴担任新公司CEO,负责新公司的管理和运营,大众点评网CEO张涛“退出”,如今已淡出江湖。
而近日在58同城、赶集网合并后举行的媒体交流会中,双方创始人姚劲波、杨浩涌互称“打了对方十年,怎么都打不死。”
姚劲波表示,合并后会将更多资金、人力、资源投入到新业务里面。“市场上将少些恶意竞争,少花些冤枉钱,少些广告费。”杨浩涌解释称,不久后他将合并后的企业交给姚劲波,主要精力放在了分拆后的创业项目瓜子二手车。
Uber中国和滴滴合并消息可能是一种品牌炒作行为。不管怎样,就算成熟的企业也需要不断发展,不断创新,不断的做品牌宣传和品牌推广,才能使企业在发展道路上走的更远更长久。
版权所有 北京朝华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京ICP备12026250号-1
法律顾问 王伟香 北京华泰律师事务所